(這張薩克森邦票是此生第一次自己在德國按機器買票。)
時間過得超級快,寫作時間2020年。當時旅遊日期可是2017年呢!這兩年好像什麼都做了,可是又好像沒有什麼成長。
做了的是:繼續旅遊,完成學業,繼續面試,繼續精進語言。沒做的是:寫部落格。
攤開過去旅行足跡,許多地方都踩過了但卻沒有記錄起來著實有點可惜,
而我又是那種不按時序完整紀錄就會覺得自己沒做好的那種,因此拖著拖著就到了這空擋才動筆拉。
當年跑道巴特尚道(Bad Schandau)是一個極為特別的經驗,寒冷的12/24我們竟然在爬山,冷風呼呼,一整座山裡沒幾個人,
天又黑超快,回程時還整艘船只有我和C還有帶我們去的C的朋友。
但是是什麼地方讓C的朋友極力推薦我們去呢?接下來看看吧!(p.s. 相信夏天一定會更美,只是當時抱著一種「當地人說美」就衝了的概念去的。)
空無一人的Bad Schandau 站。
從德勒斯登主火車站搭乘 S Bahn 來到Bad Schandau站,天氣陰沈,更覺冬日寒冷。
其實在德勒斯登近郊的山區非常美,交通系統也很完善,但是冬日時節真的不適合。
今年九月,剛好跟韓國朋友S約了小旅行,我們到了距離德勒斯登城市更近一點的「Bastei Bridge」(上面照片左上方)
秋天和冬天爬山的感覺真的差很多。
因為是平安夜,一點人影都沒有。
下了車,我們沿著河畔這條路走了好一段,才到搭船過河的地方。
至今都還記得,當時走路超不小心,在快走到船塢時,就先扭了一下腳,整個尷尬。
扭到之後朋友還問說這樣能爬嗎?要回去嗎?(但當然自己回。)想當然,都來了怎麼能不爬一下呢?
還好不嚴重,而且也許因為天氣太冷,所以沒有腫起來,只是熱熱的,然後某些角度會有點痛。
就這樣帶傷走到船塢,上船後,天色蒼茫,乾淨的河水竟然拍起來也灰灰的,很可惜。
實際親眼看河水是很乾淨的。
上一張玻璃反光,所以後來就跑出船外拍幾張河岸景。
遠山,近水,其實很美,但可惜天色真的很不好。
而且當年相機也不好所以拍出來的更加陰沈。
當初坐船是直接用邦票就可以搭了,但是今年去Bastei時,好像因為負責的船務公司不一樣,所以又另外買了票。
除了 S-Bahn 外,火車、公車還有一些私鐵也可以到。
但是若選擇像聖誕節這種大節日來旅遊的話,一定要先查好,否則——
夜晚無路燈漫遊你不熟悉的山林看你敢不敢。
對愛健行、爬山的老德而言,這邊在夏季可是著名旅遊勝地。
因此什麼都寫得超詳細,交通選擇也很多樣。
此外,山林中規劃雖然看似原始,但該有的都有,也算相當完備。
來到德國之後,漸漸覺得把所有資訊查清楚是最重要的事。
想當初遞交簽證資料時,網路上很多人說申請簽證很麻煩、會一直被刁難等等,
但其實很多時候更仔細閱讀資料,把資訊閱讀清楚就可以避免了。
當年冬天雖然下過一點雪,可是並不足以讓整個山區變得雪白。
上圖那張山谷還堆滿落葉,莫名很喜歡這種蕭條但具有詩意的景色,所以就將其拍了下來。
其實德國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景色。只要出了城市或小鎮,周邊有點山的地方,應該就可以找到這樣的景致。
這種自然景色除了歸功於土地面積廣大、人口密度相對台灣低外,老德不過度開發的模式,也幫助甚大。
雖然時值平安夜,但秋色仍未退去。
過去在台灣逛畫展時,曾看過一些歐洲風景畫家描繪山間景緻,總覺那是人間仙境,
直到走入 Bad Schandau 才發現這些景緻本就存在。
每走幾步,都不免感嘆景色真的很美。(只是當年器材不佳,不能完整呈現)
雖然天氣很冷,但在朋友C的活力和美景的陪伴下,漸漸便不覺這旅程很辛苦了。
走了好一陣,我們才終於看到了「歡迎來到薩克森的小瑞士國家公園」(Nationalpark Sächsische Schweiz)的告示。
三人站在地圖前面研究了好一會,最後朋友C的朋友說,他記得「好像」是這條路,然後我們就出發了。
因為原本以為只是小健行,所以我們三人都是輕裝上陣,沒想到入山之後,某些路段還蠻難走的,貨真價實的爬山。
這種路還是好走的!完全沒有鋪,只有一條類似「人走出來」的道路,就算是步道了。
(老德果然開發都很節制、很環保XD)
這條路乍看之下很平,也像鋪過(上面還有點石頭),不過實際上它可能沒有被好好維護,
而且因為被車開過,所以有些路面落差有點大,凹凸不平頗難走。
除了路不好走外,周圍的枯枝落葉,外加陰沈的天氣,以及佈滿青苔的石頭,
更讓人有種恐怖電影開頭的氛圍。
(對了,看到佈滿青苔的石頭才發現這片山林其實蠻潮濕的。)
以上場景為真,恐怖故事為假。雖然這真的是一個奇特的經歷,後面也有點驚魂,
但還是回憶滿滿,而且是首次真正自助旅行就有這樣的成績(雖然當時主要是依靠朋友拉>"<)
還是有種更跳脫舒適圈的感覺。
除了上面那兩種路,我們還在樹木和落葉間穿行。
雖然此地和瑞士真的很不同,而且是距離捷克比較近(僅六公里就到是傑克邊境)而非瑞士,
但是這裡的景色一點也不輸瑞士。
Bad Schandau 小歷史:
(根據維基百科英文版)
在十四世紀上半葉,一些德國商人向領主 Hohenstein 申請並獲准設立一個貿易樞紐,
這個貿易樞紐位在在Rathmannsdorf 和 Postelwitz 之間的草地。
以前的Bad Schandau 只有 Schandau為名,而且這個紀錄在1445年就有了。
到了1467年,因為方便所以透過議會章程,確定便把商人聚集、位在易北河(Elbe)貿易樞紐稱為Schandau。
到了1800年,因為該地成為溫泉城和夏季熱門景點,所以被冠上了Bad(Bad = Spa) 這個詞,始稱 Bad Schandau.
1877年,建立了一座 Carola 跨河橋。
到了1920年,這個城鎮正是被冠上 "Bad" (Bad = Spa) 這個名稱。
到了1936年,這裡變成 Kneipp Spa。
[查了一下,發現 Kneipp Spa 應該是指一種水療法,來自19世紀 Sebastian Kneipp 神父所提出的 Hydrotheropy 法]
這個小鎮有他自己的電車系統,叫做Kirnitzschtal 電車。
1898年開始,這電車的路徑連接了 Schandau 到 Lichenhain 瀑布等景點。
在1845, 2002 還有 2006 年,Bad Schandau 被洪水嚴重侵襲。2002年8月16-17日的洪水,
平均水深 9.78公尺,高於市場廣場4.28公尺,高於教堂 3.46公尺。
Schöna 測量此次洪水高達12.04 公尺(而 Bad Schandau 自己測量是 11.88 公尺)
每秒湧進4,780立方公尺的水量。
不過該次量測到的最高水位相較於1845年還是低了4公分。
2006年4月3日的洪水則是高達6.78公尺,高於市場廣場1.28公尺。而這是在晚間11發生。
Schöna 測量此次回水為8.88公尺高,每秒2720平方公尺水量。
(以下原文)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4th century German settlers acquired the Elbe meadows between Rathmannsdorf and Postelwitz from the feudal estate of Hohnstein and founded a trading post here. Schandau was first mentioned in the records in 1445 and was given, in effect, the status of a town as a result of its important location as a trading site on the Elbe in 1467 by a council constitution. Since about 1800 Bad Schandau has been a spa town and summer resort. In 1877 the place was given a permanent crossing over the river, the Carola Bridge. In 1920 the town was granted the official title of "Bad" ("Spa"). In 1936 it became a Kneipp spa.
The town is the smallest German place with its own tram service, the Kirnitzschtal Tramway. The tramway runs from Schandau to Lichtenhain Waterfall and has been working since 1898.
Bad Schandau was badly hit by the flooding of the Elbe in the years 1845, 2002 and 2006. The floodwater on 16/17 August 2002 stood at 9.78 m above average, 4.28 m above the market square and 3.46 m high in the church. The Schöna gauge reached 12.04 (Bad Schandau gauge 11.88), volumetric flow 4,780 m³/s.[7] The high-water mark was 4 cm below that of 1845. On 3 April 2006 a high-water mark of 6.78 m and 1.28 m above the market square above average was reached at about 11 pm. Schöna gauge 8.88, volumetric flow 2720 m³/s.
(照片說明:這顆樹超像手指插入土地裡,真心讚嘆大自然動植物生命力都很旺盛!)
看完了上面的敘述,這裡果然是個濕氣很重的地方呀!
真的好多地方都長青苔,但是德國已較台灣乾很多了呢!
走在林間時,一邊小小喘氣(因為太冷所以不敢大喘),一邊注意著落葉堆裡可能藏著的坑洞。
當天扭到腳,走這段時尤其痛苦。
路上有許多這種指示,但是我們不是登山常客,所以啥隆看某。
只能憑著朋友印象在大山裡亂晃。
不過,當天我們還是順利收到「禮物」拉!
就是此景!
現在整理超後悔沒帶大相機,因為很多細節都沒有顯現出來。
薩克森這一區的岩石,很特別地成了陡峭、有橫紋的狀態(有點像被人堆疊起來的,但是是自然形成的拉!)
回來查了好久,才發現我們應該是深入內部,走到一個叫 Alterdorf的地方。
從高台(其實是沒有任何加工的岩石頂喔!因此凹凸不平,
爬上岩石頂後,周圍也都沒有防護,只有一點松樹,所以要小心。)
望出去,真的可以看得很遠。但風也因此超大,12月24日的冷風真的很凍。
就是這麼陡峭,其實我們所在位置到底下的平原,應該有的三四百公尺吧,往下看真的超驚悚。
但也再度感慨植物地生長力,真的超驚人的!
這些松樹是直接從岩石縫中長出來的,超級厲害。
再來一張這長相神秘的岩石照。
真好奇它們到底如何形成,但是找不太到資料。
因為實在爬得太辛苦,也為了這個點耗上了好段時間,所以我們一直狂拍。
抖著手吹著風也要拍完。
赫然發現,冬天還沒有下雪時,真的是最難拍照的時刻。
天氣陰沈,光線不佳,
山林的顏色既沒有盛夏的翠綠也沒有秋季時的多采多姿。
不過親眼看這景色,還是感到很壯觀遼闊。也許未來有空時還會再去探訪這個地方吧!(但下次去一定會把裝備備齊。)
下了山,又穿過了幾片樹林,依舊覺得美,但也依舊覺得冷。
這是來德後第一次健行,回小拜後發現自己真的超不耐寒,
結果在朋友 L 的推薦下就報名健身房拉!在台灣頂多在家做瑜伽、在家附近跑跑步的我,
沒想到「沒有任何健身基礎」就報名健身房直到今天。
這座山裡真的處處充滿了長青苔的石頭,
還有這種看得到扶手(對就是照片右下方的那些橫木)但看不到路的山路。
就這樣邊聊邊走,到後面我幾乎沒力氣講話時,C還在跟她朋友敘舊,兩人超級厲害,
就這樣最後終於走出大山拉XD
踏上柏油路的時候,天色還好,走在柏油路上突然覺得腳底一陣放鬆。
當年穿的板鞋,其實不好走,建議登山的話還是穿個登山鞋比較保護腳啊!
一放鬆,大家話又多了起來。
我們走到等車站,但遲遲不見公車。
只有黃色的電車每小時經過一次。
我們站在車站傻等了半個多小時後,才開始研究起車班表。
當時天色已經暗下來,重點是周邊沒有路燈,還群山環抱,
我們打開手機手電筒照明,天一黑天氣一下又更冷了!
研究了好一陣,我們赫然發現12/24-12/25車班有異動,也就是我們根本等不到我們原本想等的那班公車!
正在焦急時,還好電車遠遠經過,我們趕快攔了電車才不用再走六公里回到搭船處。
重點是,我們上了車才發現這班是「末班車」!也就是如果我們沒搭到,就別想搭車了,用走的回渡口吧!
雖然電車的票價另計而且印象中這一趟要五歐,不包含在邦票裡,但是真心不想摸黑走路啊!
上了車,因為聖誕節所以還有小糖果。
車內超級溫暖,那一刻深深感動。
下了電車走回渡口時,途經小鎮,鎮上沒半個人。大家都在家裡過節。
那一刻赫然覺得,家真的是避風港啊~
小鎮的教堂很美,而且聖誕樹剛好就在旁邊。
回到城鎮有燈的地方,終於比較安心了,至少發生什麼事也部會只有我們三個人又冷又餓還人生地不熟。
天有多黑呢?就是這麼黑!而且這還是有船的燈光喔!
在等車那裡,是沒有任何燈光,除非有車開過。
平常我並不是特別怕黑,但是那一天永遠銘刻在我的記憶裡,因為當下真的很怕要摸黑走五六公里,真的會想死。
搭船時,岸邊小鎮星火點點。
雖然當天幾乎沒看到人,可是顯然正如來到歐洲前就知道的事:
聖誕節的歐洲人都待在家和家人團圓,而且「什麼店都沒開」!
的確是,聖誕節還在外面亂逛的,就是像我們這種無家可歸的留學生
而且亞洲和歐洲真的好不同啊!我們新年不是都去踩街的嗎!
當天驚魂過後,晚上我們立刻拖著行李,前往下一個城市:Leipzig.
留言列表